1)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趋势明朗,新能源车在下沉市场的渗透率,以及智能化配置的装配率有广阔的提升空间;
2)中国车企出海有望成为产业成长的第二曲线。一方面,近年来国内汽车尤其是新能源车行业高度竞争的环境,迫使整车厂快速进行技术升级迭代,产品力大幅跃升,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另一方面,中国强大的汽车供应链和产业集群优势还将继续吸引海外汽车品牌以中国工厂作为出口制造基地。因此尽管国内汽车消费需求趋于平稳,但车企仍能够继续扩充自身产能,寻求出口机会,并由此带动配套零部件的产销增长。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在智能化电动化的发展大趋势下,叠加工程师红利、本土化服务、精益管理、企业家格局等多重优势,将逐渐向进口替代和走向全球两方面共同发力。
基于对汽车行业稳健增长的预期,我们大家都认为零部件板块有更突出的成长机遇,国产化替代就是中长期的投资主线之一。在不少传统零部件领域,国际龙头诸如博世、大陆、法雷奥等企业在中国占据了很高的市场占有率。但近几年来,随着国产零部件企业研发能力提升,模块化供应、灵活响应能力的加强,自主与合资车企都开始将国产零部件企业纳入核心供应链体系,国产替代持续加速。车灯行业作为国产替代的主要赛道之一,正处于汽车智能化变革催化下的持续升级过程中。我们坚定看好车灯进一步被赋予“智能件”属性后带来的广阔市场空间,以及行业内部中国车灯龙头的逐步崛起。
车灯历史的进阶之路,本质上是功能属性的延展和提升之路。自19世纪参数图片)汽车诞生以来,车灯就伴随汽车经历了持续的进化迭代。从19世纪80年代燃烧型的煤油灯,到20世纪初的乙炔灯,再逐步到螺旋钨丝白炽灯,以及20世纪后期技术成熟的卤素灯、氙气大灯,21世纪又出现了亮度高且更节能的LED大灯、激光大灯。不难发现,车灯的进阶本质上是其功能属性的不断延展,从最初的“安全件”、延展至“外观件”,乃至未来的“智能件”。功能属性的提升,直接引发车灯赛道升级价值量持续翻番。
光源由卤素向激光升级,性能参数提升显著。车灯由最初的卤素向氙气、LED、激光大灯升级,最直观的提升在于光线强度、常规使用的寿命、能耗方面。按当前LED、激光大灯普遍采用多颗光源组合的模式估算,LED、激光大灯光线米,远超卤素灯和氙气灯,提升驾驶的安全性。常规使用的寿命方面,LED灯的光源可达5000小时之后,常规使用的寿命明显提升。此外,LED和激光由于能量使用效率更加高,单颗光源的能耗分别为3-18W、5W,较卤素与氙气灯同样有显著优势。因此,从使用性能的各个维度来讲,车企有充分的动力升级车灯光源,不断向LED、激光大灯升级。
光源升级,促进赛道升级价值量翻番。以前照灯的升级为例,一套卤素大灯单价为400~500元,升级为氙气灯后价格上升为800~1000元,向LED进一步升级下,单价可提升到1600~2000元的区间,赛道显著升级扩容。
顺应智能车时代潮流,车灯下一步方向——智能化。2016年以来,车灯行业开启了一轮LED化的热潮,国内行业渗透率由5%快速地提升至2021年的65%,给产业链带来了较大的增量。复盘LED车灯飞速成长的全程,不难意识到这是基于车灯“安全件”与“外观件”两大功能属性的双重强化带来的产业机遇。LED的亮度(安全性)和美观度(外观性)都显著优于此前的卤素灯和氙气灯,因此渗透率的迅速增加也就不难理解。
延循这一思路,我们坚定看好车灯在智能车时代,LED化的持续升级,以及进一步被赋予“智能件”的功能属性后诞生的产业机遇,即车灯的ADB功能升级趋势。我们大家都认为,车灯在智能车时代将与ADAS乃至无人驾驶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自动控制、调整灯光的照明开关、范围、距离来全方面提升驾驶安全性,ADB的产业趋势方兴未艾。此外,也建议关注“安全”与“外观”属性进一步强化带来的激光大灯、贯穿式灯的升级趋势,以及氛围灯智能化的机遇。
LED车灯表观渗透率至65%,实则市场规模仍有充沛上行空间。2016年以来,车灯行业开启了一轮LED化的热潮,国内行业渗透率由5%快速地提升至2021年的65%,给产业链带来了较大的增量。在享受行业技术升级的红利的同时,市场也存在对于LED车灯渗透率面临阶段性天花板的担忧。但我们大家都认为,国内LED车灯虽然表观渗透率已至65%,但实际从两个维度思考,LED车灯市场仍有显著增量空间:
1)市场缺乏对于走量车型品牌LED车灯配置率的聚焦统计,实则市场增长仍有空间。行业的渗透率通常按LED车灯配置车型款数为统计口径,容易受高端豪华品牌的高配置率扰动,忽视走量车型品牌的具体LED配置率实际仍未至天花板。
2)市场缺乏对于LED车灯本身随LED芯片颗数增长升级、单车价值量提升、市场进一步扩容的关注。由于LED车灯是个笼统的概念,实则单灯4颗LED芯片与单灯48颗LED芯片的LED车灯价值量有显著差异,市场对LED车灯本身的价值量升级的重视度不足,市场实际仍未至天花板。
我们就市场主流的德系、日系、美系、自主主要品牌LED车灯渗透率进行了对应的统计:
1)总的来看,德系车型中大众和奥迪品牌的车型LED配置率相对充分,分别为96.5%和86%。斯柯达品牌配置率约为71%左右,仍有显著提升空间。 2)日系品牌与部分自主,是后续LED车灯渗透率上行的主要驱动力。本田、日产品牌下,配套LED车灯的车系比例比较高,分别为96%和92%,但部分车系并未标配,因此车型渗透率相比来说较低,后续有望配套更多中低配置车型。自主品牌中,长安汽车和长城汽车的LED车灯渗透率同样有较大提升空间,目前配置率在60-70%左右。 3)美系分化明显,别克、凯迪拉克品牌下,LED前照灯基本已成为标配,福特等车型渗透率则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我们进行了进一步统计,随着LED芯片数量增加,车灯的性能和价值量都将明显提升:LED车灯配置的LED芯片颗数不同,将导致其光通量、光照距离等参数显著不同,单只LED前大灯价格也可以由500-600元至1000-1500元不等。核心在于,广义上的LED车灯,实际配置存在非常明显差异,随着LED芯片颗数增长,车灯性能有明显跃迁。以较为前瞻的奔驰LED车灯配置变迁历史来看,先后经历了36颗、56颗、84颗LED光源芯片的历程,后续才发展为矩阵式ADB大灯,可见,市场当前的LED化整体仍处于相对初级阶段,市场忽视了LED芯片颗数升级对于市场的扩容效果。
我们选取了欧司朗官网可选的LED车灯配置,LED芯片配置数量由4颗至48颗不等,且性能存在很明显提升,可见市场LED全面升级仍有充沛空间。综合考量上述因素,我们预计到2025年,从乘用车总量的角度,LED车灯的渗透率有望达到82%,对应388亿元左右的市场规模,2022~2025年CAGR约为12%。
自适应远光灯系统,简称ADB系统(AdaptiveDrivingBeamSystem),是一种智能化的自适应远光灯系统。现在车灯的光线更加耀眼,非常容易导致汽车司机在夜间驾驶时产生令人眼花缭乱的感觉,造成安全事故。ADB自适应远光灯系统主要是通过摄像机信号的输入,判断对面车辆的位置与距离,并自动调整灯光照射区域,关闭或调暗对面车辆区域的灯光照射指令,由此减少对面车辆产生眩光,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驾驶者的视野需求。
ADB系统的发展的新趋势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当前方车辆被检测到时,ADB系统会自动关闭远光灯,2003款的丰田Harrier最早搭载这一量产技术,光源为氙气大灯。由于此时ADB的概念还未提出,此系统被归类在AFS系统的概念中。第二阶段,2009年国际汽车照明研讨会提出了ADB的概念,且功能较第一阶段升级,ADB对应关闭前方车辆位置区域的远光灯。不过由于技术实现的方法不一样,第二阶段还可大致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的灯光控制主要由灯内的机械挡板实现,大众对应提出了DLA智能远光灯的概念,运用在海外的途观途昂等车型上。第二时期,当前主流的矩阵式LED大灯出现,远光灯被分为若干个LED单独控制的区域实现点亮熄灭功能,控制更为精确。第三阶段,相较于只有纵向分区的矩阵式大灯,升级为棋盘式布局的点阵式大灯应运而生。对应的DMD、LCD技术将用于其中的光源小型化的需求,将ADB系统推向像素化,量产产品仍在持续优化探索中。
当前主流的矩阵式ADB系统主要由四大模块构成:车载摄像头、中央控制器、ADB系统控制器及ADB系统模组构成。其中,车载摄像头负责路况信息的收集,包括前方车辆的位置、宽度、横向移动速度和纵向角度等信息。这一些信息通过CAN总线传输给中央控制器,最终形成控制信号发送给ADB控制器。ADB控制器接收到信号之后,具体控制LED电源开关和执行机构,并将LED实际的开关状态实时反馈给中央控制器。ADB系统模组,构成了远光灯各个分区的范围和角度,受ADB控制器直接驱动。
ADB的法规要求日趋成熟,欧洲及日本全面许可,中国合法化趋势确认。欧洲主要国家及日本机动车有关标准统一采用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ECE)指定的标准,2010年开始,ADB的系统标准许可就已经被添加进入了标准的第48条和第123条,因此,ADB系统车型在欧洲和日本是得到全面许可的。中国主要遵循国家标准(GB)的规定,由于前照灯相关的标准尚未更新,GB法规未对ADB做出详细的技术方面的要求。但是,中国的汽车标准基本是参照ECE规定要求,因此当前国内车企在设计ADB系统时基本参照ECE法规,且预计有关政策许可是大势所趋。2018年10月美国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管理局(NHTSA)已经提出ADB认可的试行标准,2022年2月,NHTSA正式修改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允许ADB系统装配上车。
国内技术环境趋于成熟,ADB发明专利进入高增阶段。中国关于ADB系统的研发在近年来加快了步伐,2018年以来,以华域视觉、星宇股份为代表的车灯厂,以及长城汽车为代表的主机厂,在ADB的专利储备层面进行了大量投入。研发了ADB功能的车灯模组、控制管理系统、散热模块等一系列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综上,从产品性能、政策环境、技术储备多维度看,ADB自适应远光灯系统逐步度过最初的产品导入期,迎来高速成长期的“拐点”。激光大灯普及率尚低,有待技术升级降本和相关法规加强完善。激光照明技术是继白炽灯、荧光灯和LED照明之后的第四代照明技术,虽然有能规避炫目等的作用,但由于照射距离非常远,激光大灯仅适用于高速远光。以奥迪A8L为例,车型设置的激光大灯开启条件是,在时速为70km/h以上、无对向会车、无路灯的绝对黑暗情况下,激光远光才会被激活,缺少任一条件系统都会自动关闭远光灯。受制于使用场景和制造高昂成本,激光大灯目前作为搭配LED的补充照明,仅奥迪、宝马等豪华车型有配置,国内只有创维汽车、华夏领舰、WEY摩卡等少部分车型有选配。总体来说,激光大灯的普及还需要在技术、成本和相关法规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完善。
氛围灯响应汽车设计个性化、人性化及智能化趋势,渗透率日益上升。随着对汽车个性化、舒适性要求的逐步的提升,汽车突破了以往单纯的交通工具属性,赋予了更多情感属性,以期为驾驶者带来舒适惬意的体验,氛围灯则成为了内饰设计中不可忽视的元素,它是一种起到装饰作用的车内照明灯,通常会在中控台、门板、车顶和中央通道等地方设置多条灯带,有单色、多色可供选择,营造出多样化的怡人氛围。氛围灯按发光形式可大致分为:点光源直射式、点光源光带式-反射式、点光源光带式-直射式、点光源面发光四种发光形式。
不同发光形式内饰氛围灯适合不同分布位置与点亮效果。①点光源直射式氛围灯装配方式简单,主要使用在于前后排脚窝、门拉手氛围灯;②点光源光带式-反射式氛围灯一般由发光模组、光导和安装支架构成,能够适用于门护板、仪表板、副仪表板、天窗等处,光带发光均匀,但是主要是通过反射面形成发光效果,光线强度偏低。③点光源光带式-直射式氛围灯发光亮度更高,人眼可直视氛围灯发光表面,发光面的均匀性要求更高,主机厂采用该形式开发方案较多。④点光源面发光式氛围灯,主要使用在于仪表板、门护板等处,可实现呼吸效果、律动效果,但成本稍高。
趋势一:氛围灯渗透率逐步提升,尤其多色氛围灯占比日趋升高。市场上氛围灯可分为单色、多色,其中单色氛围灯可调节亮度,多色氛围灯基于RGBLED控制器能轻松实现更复杂的律动、组合颜色。近年来为了配合汽车设计感及智能化,氛围灯的渗透率提升显著,由2008年的3%持续提升至22Q3的47%。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其中多色氛围灯(10色、64色、128色等)的渗透率提升至38%。
趋势二:单车配置覆盖范围更广,车舱环绕布局,也慢慢变得个性化。当下的氛围灯布局不局限于车顶、车内底部、车门等位置,而是由基于整个品牌的内饰设计语言,打造全车舱的环绕式氛围灯装饰,随着氛围灯覆盖范围更广,能给车内人带来全方位的感官享受。此外,我国消费者早已不再满足于汽车的驾驶属性,也从汽车性价比的追求转向质价比的追求,氛围灯是汽车内饰的重要部分,通过精心设计,氛围灯或能随着驾驶环境变化而呈现个性化改变,从而给驾驶者和乘客带来全新的体验。许多品牌都有自己的个性氛围灯,比如:劳斯莱斯星光顶棚、宝马星空顶、奔驰和起亚的情绪氛围灯、荣威情感交互灯、雪佛兰动态环境照明等。
趋势三:氛围灯智能化趋势明显,实现语音、手势交互控制。在智能控制模式下,车主能够正常的使用APP、语音、手势、触控去控制氛围灯。比如,2019年起亚汽车在CESAsia以“EmotiveDriving”情感驾驭作为参展概念,推出了R.E.A.D.实时情感识别系统,能够准确的通过驾驶者情绪来调整车内氛围灯,氛围灯结合音乐、温度等来适应乘客不同的情绪。蔚来汽车也能够最终靠nomi智能机器人——集成了语音交互系统及情感引擎的AI系统,让驾驶员通过富有情感的语音交互改变车内氛围灯的色调,满足车内人员的需求。
贯穿式尾灯添彩——丰富的功能和快速的响应速度。贯穿式尾灯最早来源于1961款第四代林肯大陆Continental,贯穿式的尾灯设计搭配扁平的车尾在视觉效果上显得十分庄严。此后2012年林肯在其第二代MKZ重新采用了这种设计,在林肯致敬自己原来的经典设计之后,贯穿式尾灯如同雨后春笋,保时捷Macan、兰博基尼Veneno雷克萨斯UX奥迪A7均有装配。一个贯穿式尾灯可以由200-300颗LED灯珠构成,尾灯总成可包括示宽灯、刹车灯、转向灯等多项功能,且LED灯珠瞬间点亮响应速度加快,国内的比亚迪唐理想ONE、传祺GM8、红旗H9全部采用这种贯穿式车尾灯设计。
行业渗透率:LED继续上行,ADB大灯渗透率突破,DLP大灯开始显现,市场持续扩容
车灯行业的技术趋势不断得到市场验证,无论是ADB前照灯、多色氛围灯还是贯穿式尾灯,都给车灯市场的扩容升级贡献了充分增量,其中,一方面LED持续上行增量需要我们来关注,另外需要我们来关注的是ADB大灯带来的百亿级市场增量。
国内ADB车灯经过多年酝酿,渗透率快速迈过5%关口,度过最初导入期,我们大家都认为有望迎来高速成长阶段。2019年以前,国内ADB车灯仍处于技术酝酿阶段,车型配置率接近0%,行业法规、技术、性能均未显著成熟。2019年开始,ADB车灯技术储备量上行,批量生产条件已然成熟,全球政策对ADB的态度日趋许可,可观察到2019年国内ADB渗透率快速达到4.4%,2020-2022Q3维持在4-7%水平,基本度过最初导入期,更多装配ADB大灯车型的上市推动行业进入快速地增长阶段。
我们认为相关环境已成熟,从三大路径探讨ADB高速成长的必然性。如前文所述,ADB大灯已具备高速成长的前置条件与合理环境,产品性能成熟、政策环境支持、技术储备充沛,且渗透率已经度过最初的0-5%导入期,高速成长期指日可待。市场关于ADB大灯能否接力LED的成长存在争论,我们大家都认为,从车厂配置倾向、技术成本可行性、使用者真实的体验提升三个维度可以充分论证ADB大灯渗透率跃增的必然性。
主流车厂配置ADB车灯倾向明显,且向中档车型渗透趋势渐显。ADB对于消费者体验提升显著,通过精确控制LED光源给驾驶者提供更好的视野和更充沛的迎车反应时间。因此,德系、日系、自主等主流品牌对于ADB车灯的接受程度均较高,已积极开展配置。当前推进ADB最主流的品牌仍为豪华品牌,具体包括德系、日系、欧系的豪华品牌。不难发现,BBA关于ADB大灯的配置非常前瞻,甚至连在LED配套落后的日系车型也已经同样开启配套。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自主品牌中,打造高端电动车的一批新势力如北汽蓝谷极狐、岚图汽车等率先配置ADB大灯,且自主品牌当中的头部企业吉利、长城、红旗开始积极拥抱ADB大灯,在少量车型上配置ADB大灯。
ADB车灯装配趋势逐步由高价格带向低价格带渗透。以近两年上市的装配ADB大灯的84款车型作为统计样本,35款车型为售价60万元以上的豪华车,占比42%,仍然为ADB装配最主流的车型。售价20万元~60万元的车型包括部分豪华车及日系、德系高端车,配置ADB车型数量达47款,占比达56%。售价20万元以下的,为积极做出ADB配置尝试的国产自主品牌。
自主品牌积极配置矩阵式LED大灯,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ADB大灯,但是为后续产品进一步升级埋下伏笔。当前市场有部分10-20万元的自主品牌车型,前大灯为“矩阵式LED大灯”,消费者容易将其与ADB大灯混淆。严格来讲,矩阵式LED大灯是ADB大灯的一种产品形态,但并非所有的矩阵式LED大灯均为ADB大灯。其核心不同之处在于车灯是否配置有ADB矩阵控制器,以及LED光源数量多寡。以比亚迪、奇瑞、荣威、广汽乘用车、东风为代表的车企,所配置的矩阵式大灯,为LED光源数量相对较少,且未配备ADB控制功能的大灯,仍处在相对初级的矩阵分区阶段。但这些矩阵式大灯为后续向ADB大灯进化埋下了伏笔,因为此类大灯升级,本质上只要增加LED光源数量+ADB控制器等部件,相对于普通大灯来说,灯厂更易于改造升级。因此,我们判断若ADB大灯成本在规模化效应下降至主机厂可接受区间,自主品牌有望积极配置。
ADB相较于LED大灯的增量部件主要在于ADB控制器、矩阵控制芯片、LED光源。以德州仪器展示的典型的前照灯-自适应LED驱动模块为例,ADB主要的控制模块可以拆分为三块:①ADB控制器(纯新增),用于接收摄像头等传感器采集到的位置、车身姿态、速度、转向角度等信息,计算车灯的响应状态,主要核心是一块MCU。②车灯控制器,响应ADB控制器的控制,并驱动给予LED光源恒流电源,普通LED车灯均有这一控制器,核心是MCU+驱动IC。③矩阵控制器及N颗LED光源,矩阵控制器是用于提供单个像素级LED动态亮灭的一块控制芯片,一般而言一个矩阵控制器可控制12颗LED光源,因此行业内典型的24芯(2*12)方案,36芯(3*12)方案需要对应用到2、3个矩阵控制器。当前,ADB控制器、车灯控制器、矩阵控制器均有成熟优质的厂商,其中ADB控制器代表国产厂商为经纬恒润,车灯控制器代表厂商为科博达,矩阵控制器代表厂商为德州仪器、英飞凌、恩智浦,技术可行性已经具备。
装车成本在主机厂接受范围内,预计ADB车灯规模生产后稳态价格可降至3,000元/对。市场对ADB的核心担忧点在于,ADB车灯较LED车灯增加了部件及算法复杂度后,主机厂能否充分接受对应的单车成本提升。我们大家都认为,ADB前照灯推行初期预计价格在4,000-5,000元/对,规模生产后有望降至3,000元一对,成本完全在主机厂接受范围内。相较于一对1,500元售价的LED等,ADB的额外增量主要为:车身高度传感器(100-200元),ADB控制器(单只200元),LED光源(36芯方案较普通LED灯增加约25-30芯,单颗LED芯片8元),透镜+分光器(约50元),矩阵控制芯片(36芯方案对应3颗,2美元/颗),CAN总线。整体新增BOM成本可估算约为800-1,000元/对前照灯,因此,预计车灯厂为主机厂推广装配ADB大灯初期,定价为4,000-5,000元/对,远期行业渗透率增长规模效应体现后,单价有望降至3,000元/对水平,将在单价15万元以上车型上具备安装的可行性。
ADB解决了车灯使用的两大痛点:中高速行驶下远近光切换的便捷性、远光灯会车的眩目问题。分析ADB的实际功能能发现,ADB的设定为在车辆运行环境照明不足,且车速超过60km/h时,ADB系统处于激活状态,系统将自动打开远光灯,增强环境照明,使驾驶员能够获得良好的驾驶视野,不再需要担心路两侧慢速的摩托车、自行车和行人,也无需手动调节远近光。此外,当驾驶视野中有其他道路使用者时(如跟车或会车时),ADB系统会自动捕捉其他道路使用者的位置,将相应位置的LED调暗或者熄灭,避免对其他道路使用者造成眩目,这解决了车主使用的第二大痛点,保证驾驶安全性。具体功能又可以分为单目标功能遮蔽,多目标功能遮蔽,单纯跟车,单纯会车,跟车、会车同时存在,单目标功能遮蔽为主要功能,其余为次要。综合来看,ADB对于车主实际驾驶体验提升同样充分,全面推广具备可行性和必要性。
若考虑20万元以上车型为未来配置ADB大灯的主流车型,同时部分15-20万元车型配置ADB大灯,对于ADB大灯带来的市场测算如下:我国2022年三季度20万元以上价格带车型销量占比达25%,此部分车型对于配备ADB大灯的意向和成本可行性较高。此外,若ADB大灯出货价在规模生产下降至3,000元/对,甚至低于3,000元/对,则15-20万元价格带车型同样有望配置ADB大灯,此部分车型对应市占率约19%。
ADB大灯潜在市场空间有望在100~400亿元。假设未来ADB大灯配置主流车型为20万元以上车型,则参考该价位车型市占率,预计渗透率占比可达25%。若ADB大灯充分降本,配套的车型价格带进一步下探至15-20万元,参考该价格带对应约15%的市占率,ADB大灯的整体渗透率天花板可进一步提升至40%。据中汽协预测,22年国内乘用车销量有望接近2,300万辆,此后进入平稳增长期。若假定乘用车年度销量为2,500万辆,ADB平均单价4,000元/对,ADB渗透率25%左右时,对应新增市场空间为250亿元。
内部照明的氛围灯渗透率的提升,以及贯穿式尾灯乃至OLED尾灯的运用,都会促进整车车灯单车价值量继续提升。多色氛围灯相较于普通小灯400-800元的单车价值量,可提升至1,000-1,500元。贯穿式尾灯与普通LED尾灯价格相近,单车1,000-1,200元,但若运用OLED技术,则尾灯价值量可提升至2,000-2,500元。若考虑全车车灯技术升级,则单车价值量有望由当前的2,800~3,800元,提升至6,500~7,600元,再加上激光大灯,那么单车价值量可以到1.35~1.55万之间,赛道升级的天花板进一步打开。
1)技术变革:LED车灯升级趋势延续,且未来ADB大灯、氛围灯、贯穿式尾灯的持续升级促进行业升级,技术变革带来最重要的突破机遇。
中国民营车灯企业完成初步洗牌,激烈竞争中星宇胜出。复盘民营车灯企业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1)我国民营车灯企业基本于2000年以前成立,在21世纪初开始逐步尝试生产摩托车、汽车车灯;(2)2006年前后通过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进入主机厂配套体系,到此为止,各内资企业的发展进程没有太大差距。先后通过质量认证以后,各车灯供应商也开始各自跑马圈地,分享2007年起的汽车行业的发展红利;(3)核心拐点在于2008年前后,内资企业的发展路程开始分化,星宇在2008年开始着手布局前照灯、LED车灯技术,嘉利、天翀、燎旺等企业的相关布局等到2012年后才所反映。此后,星宇借助技术储备和客户升级机遇,从一众民营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星宇强强合作外延发展,技术优势持续扩大。此后,星宇股份技术研发持续领先同行业内资品牌:2013年公司设计并生产的一汽大众新GolfA7全LED后组合灯代表了国内领先技术水平,2016年公司在业内首次推出夜间辅助驾驶(NADS)解决方案。第一代ADB前照灯研发成功后,2017年公司第二代ADB前照灯研发成功,随即OLED后组合灯研发成功。同时公司对内启动“汽车电子和照明研发中心”项目,对外与芜湖凯翼汽车、松下中国签订车灯研发合作协议,强强合作推动技术全面发展。2020年星宇成功为红旗H9配套ADB前大灯,成为国内首家完成LED-ADB升级的车灯企业。2022年公司获得了华为智选车的DLP大灯订单,将配置于问界M9的高配版车型,全车前后灯价值量逐步提升到2万元以--上。
2)国产替代:星宇、华域等国产品牌快速度过海外车灯龙头在各自本土占据主导市场地位的阶段,国产替代加速,积极迈向全球配套阶段。
星宇股份立足技术、成本、快速响应多项优势,加速国产替代,持续突破客户。从早期的奇瑞汽车等自主品牌,先后切入一汽大众、一汽丰田等强势日、德系品牌,进一步向上突破,切入宝马、奔驰、奥迪等豪华品牌,且积极把握行业最新智能电动机遇,布局理想、蔚来等造车新势力品牌。星宇的持续客户拓展,促进了国产替代进程的持续加速,在本土市场已占据明显优势地位,具备迈向全球配套的能力。
3)产能扩张:基于当前星宇和华域的市场之间的竞争能力,国内市场较合资已有显著优势,国外拓张亦有充分机会。
1)中国范围内:小糸、斯坦雷在中国区的厂房/物业/设备资产自2014年开始至2021年,抛开2017和2020财年外,资产基本为0增速,产能扩张几乎停滞。小糸中国区capex整体呈下滑态势,从2014年的5.8亿元降至2020年的2.6亿元。海外车灯企业在中国产能投资方面的落后,同样将为车灯的国产替代提供了机会:星宇和华域将利用各地工厂与车企间更短的运输半径,向自主车企提供更快速响应且灵活的供应机制,车企能够由此节省部分仓储和运输成本。
2)全世界内,星宇的Capex同样已经超越全球车灯龙头。2021年星宇Capex为12.7亿元,虽然绝对值上仍低于海拉、法雷奥、小糸、斯坦雷的车灯业务,但近10年CAGR达28.5%,显著超海外零部件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中国车灯龙头崛起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