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无人驾驶为何还没落地,许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技术还到不到。但吃瓜群众也许没想到,很多业内人士一致认为,无人驾驶技术的最大的瓶颈是——激光雷达传感器。
从来没有一个元器件的成本如此之高(其成本占到一辆谷歌无人车近一半),能够生产它的公司如此少(真正在大量供货的全世界只有两家),而且货源如此紧缺(下单后往往要等待数个月才能拿到第一批货)。
可以说,激光雷达成了无人驾驶大战中的兵家必争之地。目前,车载激光雷达的产品及制造商主要集中于国外。
在激光雷达领域,Velodyne最资深。成立于1983年,2005年开始研发激光雷达,并于同年推出了第一款激光雷达传感器。2007年,Velodyne用一款 64 线°高性能激光雷达领域,同时对外出售第一款激光雷达产品,拉开Velodyne布局激光雷达的大幕。
在车载激光雷达领域,Velodyne有着成熟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谷歌在早期研究无人驾驶时,使用的就是Velodyne提供的激光雷达传感器。
Velodyne LiDAR目前已经和25个不同的无人驾驶汽车项目达成了合作协议。几乎所有涉及的OEM主机厂和Tier 1供应商都在使用Velodyne的激光雷达产品。而除了百度、福特、谷歌、日产、沃尔沃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客户外,一些已经投入运营的公共运输车辆,例如纯电动无人驾驶小巴Navya Arma,使用的也是Velodyne的激光雷达产品。
特别是最近两年,全球无人驾驶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迅猛,由Velodyne研发的激光雷达由于可以给无人驾驶汽车提供较为可靠的感应识别支持,先后获得了多家企业的青睐。
其3D激光雷达产品品种类型丰富,目前该公司有包括HDL-64E、HDL-32E和VLP-16三个系列在内的多条产品线,以后两款激光雷达产品为主。
2016年8月,已经剥离于Velodyne主体的激光雷达公司Velodyne LiDAR获得由福特汽车与百度总金额为1.5亿美元联合投资。未来,Velodyne LiDAR将量产最新款3D激光雷达传感器以满足居高不下的全球用户需求。
这家硅谷新锐成立于2012年年底。虽然只有三岁,却造出了全球第一款固态激光雷达。
这款产品S3在CES 2016上首次亮相,尺寸与Velodyne产品差不多。不同的是,Quanergy取消了昂贵的机械旋转形式,量产成本250美金,和Google所用的8万美元的激光雷达相比,简直是白菜价。
固态是如此便宜的原因。固态意味着不能旋转,只能探测前方。但多装几台S3,问题就解决了。
Quanergy固态激光雷达的关键技术“相控阵激光雷达技术”,正是创始人罗伊·艾尔达达(Louay Eldada)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研究课题。而另一位创始人于天越来自中国,曾是光伏企业Nanosolar的首席科学家。
2015年Quanergy获得全球最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之一德尔福(Delphi)的战略投资,后者收购了Quanergy的部分股权。2016年8月,Quanergy获得了9000万美金新一轮融资,由德州仪器领投,中国投资方金浦投资参与跟投。至此,Quanergy的投资背景就更加华丽,包括三星电子、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德尔福和德州仪器等。
目前,与Quanergy有大量合作事宜的企业已有:谷歌、苹果、IBM、博世、奥迪、福特、戴姆勒等。
Ibeo于1998年成立于德国汉堡,公司专注于车载激光雷达的应用研发。2000年Ibeo被工业传感器公司SICK AG并入,作为SICK AG的车载激光雷达部门。2009 年Ibeo脱离SICK AG独立,成为了一家独资公司。
2010 年,Ibeo和法雷奥合作量产可用于汽车的产品ScaLa。这款产品可能今年走向量产,首用车型为奥迪A8。2016年8月,汽车零部件供应巨头采埃孚收购了Ibeo 40% 的股权,这次收购主要是为了获取 Ibeo 公司在激光雷达(LiDAR)技术和环境感知算法领域的专业技术。
就Ibeo激光雷达产品来讲,目前国内使用的主流产品为LUX4线线,多应用在无人驾驶和无人驾驶项目上。
从设计上来讲,8线条激光光束,获得信息较4线产品更为丰富。这两款产品都可以用在高速无人驾驶和城市无人驾驶,利用多回声技术适应不一样天气的需要,绘制车辆四周360°的环境图景。
后续Ibeo还会开发自己的固态激光雷达产品。且针对激光雷达,Ibeo不只做硬件,同时也会给用户更好的提供目标追踪识别算法,帮助用户行车过程中更好地获取目标对象的速度、加速度、车辆等信息,进而对各种各样的车辆进行分类,识别到底是卡车还是普通车,是行人还是自行车。
Ibeo公司为全球顶级LIDAR系统供应商,至今拥有核心专利近百项,广泛参与欧盟智能驾驶、精确定位、智能交通等科研项目,合作汽车制造商有:宝马、大众、奥迪、通用汽车、丰田等。
Innoviz成立于2016年初,是一个专注于雷达传感器的初创公司,致力于量产级固态雷达传感器研发,并为其硬件开发配套辅助产品。
该公司的创始人和主要技术均来自以色列国防军, Innoviz公司董事长Zohar Zisapel曾担任以色列国防部电子研究主管,并在1979年获得以色列国防奖。Innoviz的三位联合发起人,都曾服役于以色列国防军情报机构的精英技术部门。
公司目标是造出价格在100美元以下的固态激光雷达。为实现相比市场行情报价800倍的成本紧缩,Innoviz计划削减激光雷达的构成部件。这款终极产品将会非常小,体积是Velodyne 64线雷达体积的百分之一。
2016年8月8日,Innoviz完成了一笔900万美元的A轮融资。投资方之一有“以色列比尔·盖茨”之称的企业家Zohar Zisapel。
今年初,Innoviz发布了其旗舰级汽车LiDAR器件InnovizOne™,一款成本经济、设计紧凑的固态LiDAR传感器,可提供高清晰度3D扫描。Innoviz目前正在与领先的相关厂商合作将InnovizOne™整合进入驾驶系统,并针对Level 3~5级的无人驾驶进行进一步产品研究开发。InnovizOne™的样品预计将于2019年第一季度开始供货。
LeddarTech于2007年在加拿大魁北克市成立,剥离自加拿大国家光学研究所,是全球唯一一家基于专利、前沿技术的高级探测与测距系统供应商。
它主要为OEM主机厂、Tier 1供应商、零部件&子系统供应商、系统集成商提供LeddarCore IC传感器技术,用于开发ADAS/AD解决方案中的激光雷达。
去年6月,LeddarTech对外公布了针对无人驾驶汽车的固态激光雷达IC路线图。目前,LeddarTech与法雷奥合作研发一款“最便宜的激光雷达传感器”。
目前,Phantom Intelligence和欧司朗欧司朗光电半导体事业部在合作开发一款“可用于城市驾驶中低速障碍物探测的集成式、低成本的激光雷达”,成本将控制在100美金以内。
其中一款概念产品是半导体激光雷达,拥有2*8共16个二极管阵列,可探测距离达30米。整个阵列按照一个宽度远大于高度的扁矩形形状排列,因为为它设计的应用场景里,更强调水平方向的分辨率:避免车辆前方的刮蹭和撞击。
坦白来讲,这是一款应用面比较窄的产品。首先,它只能应付低速交通。其次,它也不是无人驾驶的必需元件。不过目前它却占据了巨大的市场——比无人驾驶车更近的未来里,阶段性的主动安全类产品将会迎来井喷。
当然这两家公司合作开发的另一套解决方案,据称达到了2018年欧洲NCAP自动紧急刹车系统标准的要求。
TriLumina于2010年从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独立出来。专注于LiDAR光源和室内照明领域。TriLumina的近红外发射器可以为激光雷达、深度传感和智能照明提供高功率光源。
该公司的产品面向LiDAR、驾驶监测系统、ADAS(先进驾驶辅助系统)应用、工业机器人深度传感和手势控制以及商业和消费类电子市场。公司正在开发的芯片产品能够改进激光雷达的飞行时间特性同时还能够降低功耗和体积。
值得注意的是,TriLumina的投资者中有全球领先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日本Denso,TriLumina有望借助这家大Tier 1供应商获得更多接触汽车市场别的客户的机会。
在CES 2017上,TriLumina展示一款用于无人驾驶车辆的256像素的3D雷达应用,该设备由其突破性技术——激光照明模块驱动。
今年5月份,TriLumina 宣布已完成新一轮900万美元的股权和债务融资。这次融资所得资金将用于加速该公司低成本、紧凑型光探测和测距(LiDAR)照明模块的开发,以支持商业上可行的汽车LiDAR系统的广泛部署。
巨星科技创建于1993年,事实上做激光雷达的华达科捷(常州华达科捷光电仪器有限公司)与欧镭激光是巨星科技旗下的子公司,巨星科技分别持有华达科捷与欧镭激光的65%与48%的股权。
其中,华达科捷是高端激光测量传感设备研发与制造企业,掌握高端激光测量技术,已研发出适用于AGV、巡检机器人等使用的32线束激光雷达。它可以依据扫描到的点云数据快速绘制3D全景图形,是实现无人驾驶汽车等自主导航式移动机器人的重要设备。
2016年3月,巨星、华达科捷等共同设立欧镭激光。欧镭激光是集团未来激光雷达的研发中心及智能装备研发平台,致力于2D及3D激光雷达、移动测绘设备、激光投影显示模组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中海达旗下子公司武汉海达数云技术有限公司专注于三维激光雷达领域,三年科研投入超8000万,在国内率先攻克全波形激光雷达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上市了一系列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三维激光测量产品及配套软件。
据近年已公布的招标数据统计,2015年海达数云HS系列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占据国内品牌6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HiScan三维激光移动测量系统占据国内市场6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在避障雷达方面,也已经展开预研,并将增加科研投入,持续攻克一系列关键技术。
大族激光1996年,从激光雷达及激光传感技术方向上引进人才后,成立了三家技术公司,分别是大族锐波、大族精密、大族锐视。
大族锐视以激光雷达为切入点,着力于机器人感知系统的开发,已完成以AGV导航为代表的工业级激光雷达的研发,现开始开展无人驾驶领域所涉及的多线激光雷达的预研工作。
镭神智能成立于2015年2月15日,并在同年7月获得了北极光创投1000万人民币的天使投资。
他们至今共推出了4款雷达产品,最重要的包含室内机器人激光雷达、汽车防撞激光雷达等。在无人驾驶方面,镭神智能提供的是中远距离脉冲测距激光雷达系统,其测量距离为 200 米,可抗强光。镭神智能自主研发的多线线线)、高端三维地形测绘系列激光雷达以及全固态相控阵系列激光雷达,目前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新产品即将发布。
2016年,镭神智能宣布获得近亿元的A轮融资,招商资本领投,如山资本跟投。
思岚科技成立于2013年10月,前身为业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PoboPeak团队。他们基本的产品是模块化自主定位导航解决方案、低成本2D激光雷达和通用机器人移动平台。
RPLIDAR-A2厚度仅4 cm,是目前行业内最轻薄的激光雷达,能够很大节省安装空间,特别是对本身空间要求就很紧凑的服务机器人,如安装在扫地机器人顶部,更具实用性。另外RPLIDAR-A2能在6米测量半径内,可完成360度全方位扫描,采样次数为每秒4000次,扫描频率高达10Hz并可实现毫米级测量精度。
北醒光子的初期研发团队由欧美光学团队组成,专为机器视觉检测行业系统集成商提供顶级视觉光源。2014年被美国加州SVIEF评为Top 25创业项目。
北醒光子专注于“机器人眼睛“,产品有:单线环境雷达DE-LiDAR 1.0(大多数都用在无人机和机器人)、多线长距雷达DE-LiDAR 2.0和固态雷达DE3.0系列。这一些产品在室外对阳光有很好的抗性,并采用红外LED作为光源,相比于激光可以越来越好的保护眼睛。
从结构形式上,除了旋转式,北醒光子也在研发单向雷达和固态全向式雷达。多线长距雷达目前正在研发,探测距离在百米级,能做到8-32线、超高速采样频率,体积与近距雷达接近,可以用在无人驾驶、室外机器人等领域,预计价格在千元级。
公司已获得IDG资本的A轮投资,金额不详,华灿光电出资300万去参加了,占3.75%。
北科天绘成立于2005年,从2014年调查无人驾驶及机器人用激光雷达的市场潜力,2015年开始启动导航型LiDAR技术及产品研发。
2016年5月发布16线度导航LiDAR——R-Fans,R-Fans为16通道产品,俯仰视场为30度,测量距离1-100米,扫描仪总重800克。
同时计划在2017年中推出32线激光雷达产品。目前,北科天绘已经获得联想、智朗等投资。
速腾聚创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做激光雷达的公司,此前其产品大多数都用在静态测绘,现在则专注于无人驾驶激光雷达。
2016年10月,速腾聚创推出了国内首个应用于无人驾驶汽车的16线混合固态激光雷达RS-LiDAR,测距100米,精度达到了2cm,垂直30度(±15度),实时出点数32万点每秒。并进行了初期的路测,这也是国产激光雷达首次进行公开展示和测试。
今年4月份,速腾聚创宣布已经为多线激光雷达量产做好充分准备,已可以向无人驾驶测试和研发机构及时供应激光雷达及配套设备。目前,速腾聚创是国内首个宣布量产的激光雷达厂商。
2016年6月,速腾聚创完成了复星昆仲数千万的A+轮融资。这家成立500余天的企业在获得以东方富海领投的天使轮和A轮融资后,再次获得复星集团的青睐。
禾赛科技于2013年成立于美国硅谷圣何塞,2014年落户上海。主营业务为无人驾驶激光雷达,激光天然气遥测系统等。
今年4月,禾赛发布用于无人驾驶的40线混合固态激光雷达Pandar40,改变了无人驾驶激光雷达行业被国际巨头垄断而且需要半年以上交货周期的现状。相比市场上现有的产品,禾赛Pandar40的优势包括150米距离、厘米级精度、高角分辨率(等效83线)、小体积,和明显低于国外竞品的售价及交货周期。
为了帮助客户客观评估Pandar的性能,禾赛已完成了大量的早期客户共同测试,包括整车厂和无人驾驶公司如百度、蔚来汽车、智行者、驭势科技等。
同时,禾赛科技还重金下注正在开发中的新一代激光雷达——Pandar GT。
Pandar GT是为下一代无人驾驶和高级辅助驾驶汽车量身定做的新型激光雷达,其核心工作原理区别于Pandar混合固态雷达和市面上绝大多数固态激光雷达,可以在提升测距范围的同时显著优化可靠性、体积和成本,目标是为2020-2022年左右量产的高级辅助驾驶汽车提供成本数百美金的完整激光雷达解决方案。
目前来看,国内自主企业在激光雷达相关这类的产品研发上已先后取得突破,并与国内整车企业组织紧密合作。由于国际上真正规模化应用激光雷达的量产车项目还属于起步阶段,自主企业仍然机会在握。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