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及古代瞄准具“望山”:“人家穿地得一弩机,其望山甚长,望山之侧为小距,如尺之有分寸……”寥寥数语,为我们揭开了古代瞄准具的神秘面纱,展现了古人对在较远距离实现精准射击的探索与渴望。
随着军事科技的发展,枪械瞄准镜横空出世,为“精准式狙击、发现即击杀”提供了可能。灵活多样的放大比例、方便快捷的使用方式、不断的提高的环境适应能力……诸多方面的不懈追求,让枪械瞄准镜一直在升级与发展,也让更多“枪王”的养成之路不再像以往那样遥远漫长。
知其所来,明其所往。枪械瞄准镜如何诞生、有哪些主要类型、今后朝哪个方向发展?今天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近枪械瞄准镜,看它如何帮助射手实现精准命中。
战场上,一名射手视力再好,也难以凭借肉眼看清较远处的敌人,更别说对手往往还会用各种迷彩伪装,借地形地貌、工事掩体来使自己“隐身遁形”。为拉近人眼与目标的距离,枪械瞄准镜应运而生。
从成像原理上讲,枪械瞄准镜并不复杂,都是运用光学原理,使目标和瞄准线重叠在一个平面上,在放大视野的同时,给射手提供射击依据。
光学瞄准镜,主要由机械结构和光学镜片组构成。早期的枪械瞄准镜相当于在枪械上加装了一个单筒望远镜,具有一定变焦范围,用来放大目标,辅助瞄准射击。此阶段的瞄准镜结构相对比较简单、功能较少、战场适应性不强,但它的出现,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为其日后发展奠定了基础。
真正具有较强实战价值的光学瞄准镜,诞生于20世纪初,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崭露头角。
但在那时,光学镜片十分珍贵,没办法做到大量生产。即便如此,各国军队还是竭尽所能为他们的狙击手配备光学瞄准镜,助其在战场上有效杀伤敌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狙击战法被普遍的应用,涌现出不少“王牌狙击手”,莫辛-纳甘、Kar98k等狙击步枪也因此名噪一时。对经验比较丰富的狙击手来讲,使用加装4倍瞄准镜的Kar98k狙击步枪可在400米距离精准命中敌人头部,在加装6倍瞄准镜后,狙击手则可射中1000米远的敌人。
随着军事科技持续不断的发展,光学瞄准镜的制造日渐精密。同时,它被“注入”更多新功能。比如,可实现对方向偏差量的修正及进行概略测距等。
有了金刚钻,敢揽瓷器活。战场上,射手们凭借性能优异的光学瞄准镜和过硬军事素质,不断刷新狙击纪录。
时至今日,为了让射手把战场“纷扰”看得更加清楚、明白,在狙击作战中处于相对有利的态势,各国寻找“慧眼”之旅从未停步。
在战场风雨的吹打下,光学瞄准镜通过一边暴露问题缺陷、一边改善结构性能的不断“扬弃”,一次次挥别“过去的模样”,拥抱“更好的自己”,朝着“成像更清晰、使用更便捷、性能更稳定”的方向大步迈进。
对武器装备装具的发展来说,战场需求是最直接、最强劲的推动力。枪械瞄准镜的发展同样如此。
在战火的“引燃”下,世界各国的研发人员反复尝试、不断论证,并将其一次次送交战争和战斗“淬火”,光学瞄准镜逐渐形成望远式、准直式、反射式“三大门派”。
望远式瞄准镜堪称光学瞄准镜之“鼻祖”。它通过物镜形成目标的实像,并让该实像形成在目镜的焦距内,再经过目镜映入射手的眼帘。这类瞄准镜的透镜可经由机械结构的带动发生偏转,能调节焦距,实现放大缩小、高低修正等功能,可谓“简约不简单”。
但是,由于所用镜片昂贵“娇气”,望远式瞄准镜一般不耐磕碰,携行要求比较高,有些甚至需要像“怀抱婴儿”般小心呵护。同时,用它进行瞄准,一般只能单眼观察,加上镜中是“放大的环境”,射手视野有限,不利于及时掌控周边情况变化。因此,这类瞄准镜适宜用来“以静制静”,用于狙击较远距离处的敌方有生目标。
与望远式瞄准镜用于辅助打击敌方较远距离的目标不同,准直式瞄准镜的优势,类似于“善扑营”的功夫,长于“近距离短打”。
这类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瞄准镜,在近战特别是射击运动目标时,反应速度及精准程度明显优于其他瞄具。
准直式瞄准镜是运用“双眼视像重叠原理”来完成瞄准。简单地讲,就是当射手一只眼睛盯着目标,一只眼睛注视着瞄准镜中的红色亮点时,人的视觉习惯,会自然地将双眼所见图像合二为一,以此来实现双目瞄准、迅速射击。
该类瞄准镜在近距离对移动目标射击时性能可圈可点,价格也经济实惠,这使其“生命力顽强”,被一些国家的军队大量装备。
20世纪末,反射式瞄准镜成了各国射手的“新宠”。其瞄准标记通常是一个红色或橙色的点状光斑,因此又被称作红点瞄准镜或光点瞄准镜。
这类瞄准镜通过精心布设的镜片组,将目标成像后反射到射手的眼睛里。射击时,射手只需将红点对准敌人即可,即使射手的视线不在瞄准镜的中轴线上,也不可能影响射击精度。
正所谓“后来者居上”,反射式瞄准镜在近战中的表现比准直式瞄准镜更加优异,不仅仅可以帮助射手迅速瞄准目标,还能确保射手对周边战场态势进行相对有效监控。
让射手“欲罢不能”的是,反射式瞄准镜还能轻松实现“以动打动”,即处于移动状态的射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对移动目标的瞄准射击。在复杂多变的动态战场上,这类瞄准镜显然可以让射手更好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当然,反射式瞄准镜也有其短板。尽管性能优异,但它的结构很复杂、造价相比来说较高。虽然用起来相对顺手,但面对不菲的价格,还是不免让一些国家在采购时感到“心疼”。
各有所长、各具短板,这是当前大部分枪械瞄准镜难以回避的现实。对射手来说,最好的选择是用其所长。这一选择客观上也使得各类瞄准镜能同时存在并展开“联手行动”。
西格绍尔光学公司近年来提出了“DVO计划”,旨在研发新型的“直视光学瞄准镜”,以替换美军的先进战斗光学瞄准镜ACOG。
按照设想,这种新型瞄准镜要能串联使用固定倍率的光学设备,让射手同时具备近距离和远距离清晰瞄准能力,且互不干扰。借助皮卡汀尼导轨,它可与夜视仪串联使用,让射手在夜间获得和白天一样的观察瞄准能力。
一些枪械瞄准镜一改往常固定放大倍率的设计,开始采用可变倍率设计。有的瞄准镜在设计时引入了“宾登式瞄准概念”,即当枪械在快速运动时,其自带的瞄准镜会自动放大1倍,若枪械停止不动或进行较为缓慢的运动时,瞄准镜则会自动恢复到原有的放大倍率,给射手省去多余的操作步骤,从而提升作战效率。
“互补”“共生”是趋势,走向“集各家之长”也是趋势。随着全息技术的成熟与运用,全息瞄准镜应运而生。它运用光线衍射原理,使瞄准镜中的目标在一些范围内更加清晰。
作为新一代瞄准具,全息瞄准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射手快速瞄准目标并完成射击。它能像一条无形的“锁链”,通过自动化设计锁定不断运动中的物体,将目标牢牢套住。除此之外,隐蔽性强、可靠性高、适应性好等优点,也给全息瞄准镜立起了好口碑。
对枪械瞄准镜来说,帮助射手战场制胜是其存在的根基。为适应战场需求,一些国家的研发人员开始试着让瞄准镜拥有“聪明的头脑”。
比如,以色列研发的SMASH2000智能瞄准镜,不仅仅可以计算瞄准点,并且还有激光精准测距、辅助锁定目标和图像记录外传等功能。
这款瞄准镜不仅能在战场上帮助射手完成“一击夺命”任务,还可以视作一款训练神器。它能通过储存和通信功能,将有关画面存储下来,供部队开展相关后续训练时使用,也能够最终靠无线传输手段,直接将画面传到平板电脑或者手机上,让战友观看“直播”,从而给出训练意见和建议。
总之,对于枪械瞄准镜来说,战场制胜的要求,决定了它必须“一直在路上”,不断迭代升级。从某一种意义上讲,这既是它生存的根基,也是它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