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坚持四个面向,聚焦科学技术创新新引擎,共建“产学研医”一体化创新合作平台,深入探索医工结合领域的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以解决临床医疗技术“卡脖子”难题为目标,建立医疗系统医工结合临床科技转化中心和基元序构生物医用材料联合研究中心,对接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加速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并致力于长效推动医学与生命、工学、信息和材料等领域深层次地融合。她带领医院多学科专家与一流科研院所及单位合作,承担12项国家级医工结合类科研项目,涉及AI辅助影像识别与诊断、脑机接口、手术机器人、纳米递药等众多前沿医学科研问题,践行健康中国战略,服务人民健康需求。
荣获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科协及天津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先进个人、第五届人民名医·优秀风范、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天津市海河医学学者、天津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天津科普大使等荣誉称号;担任中枢神经损伤修复与再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天津市老年健康重点实验室主任、天津市老年病学研究所所长;主持科技部、国家基金委及中国工程院重点项目3项,主持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主持获得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发表SCI等论文100余篇,申请专利5项,主编及参编专著6部;全国老年医学领域专家国际论文学术影响力排名前三十。
她苦心钻研诊疗技术,醉心于科研创新,深入研究骨髓衰竭性疾病、恶性血液病的诊治,牵头撰写首个《中国PNH患者生存状况白皮书》,填补真实世界数据空白,带领天津市骨髓衰竭及癌性造血克隆防治重点实验室在骨髓衰竭性疾病基础研究与临床诊治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从全新视野诠释免疫抑制联合促造血治疗SAA,首次提出CSA长疗程预防AA复发,让更多罕见病患者和家庭看到希望。
入选津门医学英才、首届“天津名医”、天津市青年科技奖、天津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荣获天津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天津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专利5项;担任天津市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市骨髓衰竭及癌性造血克隆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罕见病学组中国PNH协作网组长,发表论文90余篇,最高单篇影响因子32.08;JCLA主编,《中华血液学杂志》副主编,主笔AA、PNH、PRCA等多部中国指南及专家共识,主编《血液病学—临床诊疗案例分析》《系统内分泌学(第7章)》《内科疾病疑难病例精解》等。
她守卫在临床最前沿,扎根于时时上演生死时速的急诊医学科,凭着对急诊医学事业始终如一的忠诚与热爱,牢记传承与发展的使命,带领急诊医学科团队在医疗、教学、科研领域辛勤耕耘,稳步前行。
带领科室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天津市重点学科,建立连续性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成为天津市顶级规模、能力最强的急诊医学中心;多次获得天津市各级优秀教师称号,两次荣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第十届中国医师奖,第三届“国之名医”,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主编/参编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20余部,参与急诊医学领域50余部专家共识制定;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SCI近二十篇,总影响因子60+分;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级项目3项、天津市科委科普重点项目2项,其他科研项目5项,2023年11月获批“天津市中毒防治科普基地”。
她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40余年,完成妇科肿瘤手术万余例,带领团队发现子宫内膜癌发病的新机制、防治新策略,提出年轻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新方案,为推动国内妇科肿瘤领域及生殖道感染领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带领团队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开展科学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多项;发表中英文论著300余篇,SCI收录100余篇;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华夏医学科技二等奖、北京医学科技一等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二等奖,荣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首届天津名医、天津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天津市“十五”、“九五”立功先进个人、天津市科学技术创新明星等荣誉称号;担任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妇产科医学中心主任,天津市女性生殖健康与优生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常委;主编/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妇产科学》五年制、 八年制、 研究生等系列教材。
她致力于风湿病学科建设以及规范化诊治的普及,培养优秀青年专科人才。创建首个国内SLE生物制剂应用真实世界研究队列,创建AAV、炎性肌病、IgG4-RD等罕见病队列并开展高质量临床与基础研究,创立全国首批风湿免疫重症病区,为风湿免疫患者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担任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风湿病学分会常务委员兼风湿病相关肺血管/间质病(学组)副组长,天津市医师协会风湿免疫医师分会会长;担任《Journal of Inflammation Research》审稿专家,《风湿病学年鉴(ARD)中文版》等杂志编委;作为分中心PI组织完成30余项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参与在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主持或参与多项省市级课题,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带领团队在《Ann Rheum Dis》发表研究成果,IF: 21.6。获天津市卫生系统填补新技术空白项目1项,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
她致力于健康管理专业发展与学科建设,长期从事健康体检、慢性病早期筛查、慢病防控管理及医学数据挖掘与分析工作,有着非常丰富的临床医学疾病诊疗与疾病管理经验。带领健康管理团队在全国会议交流,积极搭建老年人健康监测与多发慢病管理智慧平台及全方位管理队列研究。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主持开展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肥胖、睡眠干预等多项慢病防控管理课题,其中《天津市健康体检人群血尿酸水平与代谢相关因素的调研分析》已获天津医科大学科技成果奖,《基于全国多中心长期队列人群的老年肌少症防控策略研发和应用》获天津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主持撰写《健康体检重要异常结果管理专家共识》,并参与撰写多篇健康管理领域相关专家共识、指南及专著;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医学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她说服务女性健康就是守护一个个家庭,在这件事上,人才教育培训和能力提升迫在眉睫。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她二十年如一日不断追求医疗技术提升,以实际行动践行“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的使命与责任,奋力为医院专科人才队伍建设和能力提升作出积极贡献。
带领科室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分中心;获天津市“131”第一层次创新型人才,天津市抗癌协会青年科学家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各1项,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获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奖项6项;发表文章100余篇,包括SCI论文50余篇;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权威工具书《中华妇产科学》、《妇科肿瘤指南解读·病案分析》等多部著作;担任《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编委等多项学术兼职。
她将全部心血倾注到护理事业中,用行动和智慧赢得同事和病人的信赖,积极开展护理科普活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在平凡的护理岗位上,展现着天总护理人的风采。
带领护理部获批全生命周期护理科普基地、中华护理学会“全国护理科普教育基地”,着力打造以“多渠道、多病种、全过程、广覆盖、广延伸”为特色的总医院护理学科科普品牌;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华护理学会杰出护理工作者,天津市第七届满意的“好护士”荣誉称号,天津市百名护理精锐;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2篇,中华及核心期刊文章20余篇,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自然及省部级课题多项,中标课题3项,并参编教材编写3部。
她凭着对护理事业脚踏实地、专注持久的工作作风,扎根急诊前线,将工匠精神融入护理管理的全过程,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急诊护理团队,带领急诊医学科护理团队成为急诊护理专业的标杆。
两次获天津市满意的“好护士”荣誉称号,获天津市百名护理精锐、天津医科大学最美白衣天使、天津医科大学优秀员、天津医科大学德高医粹青年先锋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十佳护士长等荣誉称号;主持不同级别课题10项、参与4项,其中国自然2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数十篇;获5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并成功转化;主编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专著3部,参编2部;负责承办国家级和天津市护理继续教育项目6项。
她擅长肺癌、妇科恶性肿瘤及肿瘤的姑息支持治疗,对肺癌的精准靶向治疗、化疗及免疫治疗后的副作用处理有丰富经验,为癌症患者健康筑起坚固屏障。
担任天津市抗癌协会康复与姑息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化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肺癌杂志》编委会青年编委;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发表多篇SCI及核心期刊论文,参研项目获中华科技奖1项、教育部科技成果奖1项,参编著作2部,参与国内、外多项临床药物试验(Sub-I),2023年作为第一作者在《Molecular Cancer》发表研究论文(IF:33.1)。
她长期致力于肝胆胰疑难重症疾病诊治,推动自身免疫性肝病、人工肝、超声内镜等诊治方向的高质量发展。
担任天津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副所长、天津市“311”引进留学归国人才(第二等级)、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学科领军人才”(第一等级),天津市津门医学英才,天津市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青年委员;先后获天津医科大学优秀党员、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优秀教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十佳医生”称号;承担和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指导博硕士研究生30余人,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著100余篇,获得教育部科技奖二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奖,主编著作1部。
她擅长妇科、消化和神经系统疾病的针灸及中药治疗,将中医传统疗法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为患者提供新选择、新希望。
荣获天津市名中医荣誉称号;担任中国针灸学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天津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妇女工作委员会委员、天津市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等;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级、省市级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长期担任天津医科大学中医学教学工作。
她从医20余年,一直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工作态度认真,业务扎实,深受同行赞誉及患者好评。在临床工作中,善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疗效显著。
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天津市青年名中医、中华中医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中医学会仲景专业委员会委员;承担医科大学七年制本科《中医学》教学工作,成功申报1项委课题及2项局级课题,参加国自然青年项目1项,参加国自然面上项目3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及数篇国内期刊。
她擅长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增生的诊断及治疗,专业理论与业务技能扎实,临床经验比较丰富,帮助数千家庭解决了不孕不育难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天津市科委面上项目1项、天津市卫健委重点项目1项、天津市局级课题1项,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十余项;发表文章70余篇,SCI收录文章30余篇,其中第一/共同第一/通讯作者SCI文章十余篇;参与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北京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项;荣获天津市青年医学新锐,天津医科大学卓越教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新世纪人才,天津市“131”第三层次创新型人才,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青年骨干等荣誉称号。
她聚焦基于磁共振成像的脑影像暴露基因组学研究,围绕抑郁症发病及共病的神经生物机制开展系列研究。
她致力于神经系统疾病的免疫机制、治疗新靶点和生物标记物研究,并取得系列成果。揭示脑部胶质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加重卒中后脑损伤的新机制,并开发重症肌无力疾病(MG)自身抗体诊断新技术,参与完成全国多中心大样本MG自身抗体AChR和MuSK临床诊断方法学比对研究,产生了重症肌无力I级方法学推荐证据,填补该领域空白。
以第一/通讯作者在PNAS、FASEB J、Journal of Cerebral Blood Flow & Metabolism、Aging & Disease、Frontiers in Immunology等期刊发表SCI文章12篇,申请发明专利4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基金2项,作为项目骨干完成国家“973计划”项目;参与完成的脑卒中免疫学研究获得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的免疫学、诊断和治疗研究获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23年获天津市第二批青年医学新锐。
她从临床实际问题出发,深化肿瘤免疫、肿瘤耐药方面的基础和转化研究,积极推动临床科研成果的转化,助力医院科研水平提升。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天津市卫健委面上项目2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Cancer Research(IF:11.2)、Nature Communications (IF:16.6)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多篇;先后入选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新世纪人才、天津市131创新人才教育培训工程和天津市卫生健康行业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工程青年医学新锐等。
她带领团队研发巨噬细胞仿生纳米药物用于阿尔兹海默病精准治疗,为开发从根源上阻断小胶质细胞介导神经炎症的潜在AD治疗策略提供了新视角。
第一及通讯作者(含共同)在国际高水平知名刊物累计发表SCI论文20篇,累计影响因子247.5,影响因子>10分论文11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32.1,单篇最高被引223次;申请PCT国际和中国发明专利10余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项;担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暨医疗科研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及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入选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卓越新星”人才计划(2019年)及作为核心成员入选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019年),由天津市神经科学学会推荐参评“天津市优秀青年科技工作人员”(2023年)。
【健康促进】3.8国际劳动妇女节,总医院妇产科8个亚专业,20多位专家开展义诊及科普讲座系列活动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